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张丽华
2023-05-05 16:42
  • 张丽华
  • 张丽华 - 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个人简介
张丽华,女,1980年出生,湖北黄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2001)、硕士(2004)、博士(2009)。2011年8月入职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现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著有《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学习(联合培养博士生,2005-2007;访问学者,2016-2017)、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Research Fellow,2009-2011)。

工作履历

2016年12月-2017年8月:访问学者,德国海德堡大学
2016年8月至今: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2011年8月-2016年8月: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9年9月-2011年8月:Research Fellow,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教育背景
2004年9月至2009年7月,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5年12月至2007年8月,联合培养博士生,海德堡大学汉学系
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中文系
1997年9月至2001年7月,本科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史哲实验班)

科研成果
专著
张丽华著:《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书评
张丽华(2008).《通向“观念史”的新途径:读<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陈平原、米列娜主编)》,《现代中国》第9辑,2008年1月,第232-237页。
张丽华(2007).《在历史“原生态”与学科焦虑之间: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陈泳超著)》,《现代中国》第8辑,2007年1月,第273-277页。
张丽华(2004).《<世纪末的维也纳>(卡尔·休斯克著)》,《现代中国》第5辑,2004年10月,第236-240页。
张丽华(2002). 《在历史叙述中发现历史:读<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3辑,2002年10月,第268-272页。

译文
叶晓青原著、张丽华译(2012).《20世纪初中国商业广告中的政治漫画》,叶晓青著、夏晓虹编《西学输入与近代城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200-216页。
米列娜原著、张丽华译(2007).《一部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未完成的中西文化之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第75-84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另收陈平原、米列娜主编《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135-154页。

学术访谈
陈平原、张丽华(2014). 《学术史视野中的王瑶先生——专访陈平原教授》,《北京青年报》2014年5月7日。
张丽华(2011).《文本世界的探寻者:专访米列娜教授》,收郑文惠、颜健富主编《革命·启蒙·抒情: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思录》,台北:允晨文化,2011年9月,第137-152页(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7月再版,第133-149页);另收《世界汉学》第13卷,耿幼壮,杨慧林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99-107页。

编著作品
张丽华编:《我的杂学》(大家小书),周作人著,北京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2011年2月再版。

会议报告/论文
张丽华:“通向文化史的现代文本文献学——以鲁迅“随感录”《新青年》刊本与《热风》本的校读为例”,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现代文学与书写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9月22-23日
张丽华:“从‘传奇文’溯源看鲁迅、陈寅恪的小说观念”,香港岭南大学主办“现代与古典文学的相互穿越:故事新编与理论重建”国际研讨会,2016年9月29-30日。
张丽华:“‘美文’的踪迹:《教育世界》中的‘阿文格随笔’”,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形式”工作坊,北京,2016年6月23-24日。
张丽华:“鲁迅与新文化运动中的海克尔(Ernst Haeckel)”,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办“重返激流:新文化运动与百年中国”学术研讨会,北京,2015年10月17-18日。
张丽华:“章回小说:一个晚清新概念的形成”,复旦大学中文系主办“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文学工作坊”,上海,2015年6月16-17日;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国际学会(ACCL)双年会“旅行的文本、影像与媒介”,上海,2015年6月18-20日。
张丽华:“在‘进化’与 ‘伦理’之间:从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的角度阅读鲁迅小说《明天》”,北京大学哲学系等主办“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之一:文学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安徽大学文学院承办,合肥,2014年12月28-29日。
张丽华:“从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的角度阅读鲁迅小说《明天》”,香港中文大学主办“今古齐观:中国文学中的古典与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5月26日-28日。
张丽华:“跨文化翻译中‘不透明’的体式媒介”,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主办“聚散离合的文学时代(1937-1952)”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新生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工作坊,2014年1月11日-13日。
张丽华:“‘演义’传统与清末民初短篇小说翻译”, “中央研究院”主办“2013年明清研究学术研讨会”,台北,2013年12月5-6日。
ZHANG Lihua. “Translating the Novel within the Tradition of Yanyi 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2013年国际比较文学年会(ICLA),巴黎,2013年7月18-25日。
ZHANG Lihua. “Toward a New Mode of Vernacular Chinese: A Study on Zhou Zuoren’s Modern Translation of Theocritus’ Id. 10”, 柏林自由大学“希腊罗马在东亚:文本与文物、制度与实践(The Reception of Greek and Roman Culture in East Asia: Texts & Artefacts, Institutions & Practices)”学术会议,柏林,2013年7月4-6日。
张丽华: “文类的越境旅行:以鲁迅《狂人日记》与安特来夫Mysl’ (1902)的对读为中心”,日本东京大学UTCP(共同国际哲学教育研究中心)工作坊“解开近代东亚的思考方式——以中国文学为例”,东京,2010年12月21日。
张丽华:“作为文体的白话——从《古诗今译》透视周作人的‘新文学’理想”,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办“书写中国翻译史:第四届译学新芽研讨会”,香港,2010年12月19-20日。
张丽华:“从‘故事’到‘小说’——作为文类寓言的《怀旧》”,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活在‘现代’的‘传统’”国际博士研究生及青年学者专题研讨会,北京,2010年8月23-27日。
张丽华:“读者、媒体与文体:《时报》与清末‘新体短篇小说’的兴起”(学术报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印刷与大众文化”研究群,新加坡,2010年1月21日。
张丽华:“文类如何翻译?——晚清小说译介中的《域外小说集》”, 北京大学俄语系主办“俄国文学的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纪念果戈理诞辰200周年暨鲁迅《域外小说集》出版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9年11月14-15日。

科研项目
2015年~2017年,“鲁迅小说与世界文学”,北京大学中文系自主科研项目。
2013年~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跨文化的文类构建:以晚清民国文学翻译为例”。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3YJCZH245。

所开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与现代文学教研室老师合上)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文类研究:理论与实践
中国现代文学文类研究
鲁迅小说与世界文学
翻译与现代中国文学

获奖信息
北京大学2013、2014年度优秀科研工作奖
北京大学2013年度“优秀班主任”
教育部2011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北京大学2011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度优秀论文奖
第十二届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近期论文


论文
期刊/论文集论文
张丽华(2017)《从“传奇文”溯源看鲁迅、陈寅恪的“小说”观念》,香港《岭南学报》第八辑,2017年。
ZHANG Lihua. “Toward a New Mode of Vernacular Chinese: A Study on Zhou Zuoren’s Modern Translation of Theocritus’ Id. 10,” in Almut-Barbara Renger ed., The Reception of Greek and Roman Culture in East Asia: Texts & Artefacts, Institutions & Practices, Leiden: Brill. Forthcoming.
ZHANG Lihua. “Translating Fictions within the Tradition of Yanyi 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in Anne Tomiche e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Critical Approach (2013 ICLA Proceedings), Paris: Classiques Garnier, 2017.
张丽华(2016).《唐传奇的文体与社会》,《读书》2016年第9期,第128-135页。
张丽华(2016).《“误译”与创造——鲁迅〈药〉中“红白的花”与“乌鸦”的由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期,第64-78页。
张丽华(2015). 《鲁迅生命观中的“进化论”——从〈新青年〉“随感录六六”谈起》,《汉语言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27-32页。
张丽华(2015).《“原来死住在生的隔壁”——从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的角度阅读鲁迅小说〈明天〉》,《文学评论》2015年第1期,第76-87页。
张丽华(2014).《王瑶与“清华学风”——兼及〈中古文学史论〉的方法与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第137-148页。
张丽华(2013).《“演义”传统与清末民初短篇小说翻译:以吴梼、刘半农、周瘦鹃为例》,《中国文学学报》第四期,2013年12月,第85-107页。
张丽华(2012).《文类的越境旅行:以鲁迅〈狂人日记〉与安特来夫〈心〉的对读为中心》,《中国学术》总第三十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9月,第150-180页。
张丽华(2011).《无声的“口语”——从〈古诗今译〉透视周作人的白话文理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期,第148-164页。另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编《翻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156-177页。
张丽华(2010).《从“故事”到“小说”——作为文类寓言的〈怀旧〉》,《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9期,第4-15页。另收温儒敏、陈平原主编《王瑶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5月,第741-760页。
张丽华(2010).《文学革命与文类变迁》,《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4卷第2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148-164页。
张丽华(2009). 《晚清小说译介中的文类选择——兼论周氏兄弟的早期译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2期,第30-43页。
张丽华(2009). 《〈时报〉与清末“评”体短篇小说》,《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第181-190页。
张丽华(2008). 《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云梦学刊》2008年第5期,第36-42页。
张丽华(2008).《读者群体与〈时报〉中“新体短篇小说”的兴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24-31页。
张丽华(2008).《我所认识的“海外汉学”》,《云梦学刊》2008年第3期,第13-16页。
张丽华(2008). 《竹内好的启示:〈鲁迅〉阅读札记及其学术史考察》,薛毅、孙晓忠主编《鲁迅与竹内好》,上海书店,2008年,第231-251页。
张丽华(2006). 《从“君子安雅”到“越人安越”:周作人的风物追忆与民俗关怀(1930-1945)》,《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3期,第66-77页。
张丽华(2006).《异域风景与中国情调:略析苏雪林旧体诗对法国的书写》,孟华等著《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8-258页。
张丽华(2005). 《周作人的杂学与文章》,张丽华编《我的杂学》,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张丽华(2004).《废名小说的“文字禅”: 〈桥〉与〈莫须有先生传〉语言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4年第3期,第221-240页。另收夏晓虹、王风等著《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04-324页。
张丽华(2003).《1874-1877年〈申报〉里的“吴淞铁路事件”》,《东方文化》2003年第5期,第60-69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