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吴靖
2023-05-05 16:29
  • 吴靖
  • 吴靖 - 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所在系:传播学系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简历:
1993-1997 清华大学外语系,学士
1997-1999 美国爱荷华大学传媒研究系,文学硕士
1999—2002 美国爱荷华大学传媒研究系,博士
2002-2005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2005-2012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2012-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
专著: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观看、凝视与对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译著:
1、《媒体垄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2、《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科研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当代影像产业中奇观文化的经济分析和文化研究

近期论文


论文: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dvertising,”in Iowa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001, pp. 44-54。
Imagining Chinese Modernity: Film and Television Representatio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Reform Era(博士论文)
“Salvation through Surrender: A Textual Analysis of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in Tamkang Review(《淡江评论》), Vol.XXXIV, No. 1 (2003), 109-131。
《消费名人与‘电视人格’——浅析电视名人之用》,《南方电视学刊》第三期,2003年6月,pp. 55-58。
《媒介研究:对媒介社会性的追问(导言)》,Lisa Taylor和Andrew Willis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中立、客观、独立”:媒体神话背后的合法性危机》,《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观看’的文化和公共领域转型》,《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公共广播电视与公共性——概念的澄清与梳理》,《南方电视学刊》第五期,2004年10月。
《媒体专业主义的困境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第六期,2004年12月。
《现代社会的生存指南――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分支(导言)》,Julia T. Wood著,《生活中的传播》第三版(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关世杰,陆绍阳,吴靖,《“十一五”时期我国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研究》,国家发改委主持撰写的《‘十一五’广电战略课题报告》之一,已被发改委采用,2005年1月。
《名嘴遭遇“文件门”》,《世界知识》,2005年第二期,总第1405期。
《新兴媒介与人际传播中的“语言僭越”现象研究》,台湾2004年9月, 《传媒科技,创意产业与文化显意学术研讨会》论文,并收入期书Envisage: A Journal Book of Chinese Media Studies,Issue No.3 (《媒介拟想》第四期), 台湾远流出版社,2006年9月。
《国际新闻报道与媒体变迁:一种理论思考》,《当代传播》第三期,2005年5月。
《媒介批评的重构:兼论媒介批评的公共性》,《现代传播》第二期,2005年4月。
“Chinese Public Opinion in Response to the 9/11 Events,” in Vladimir Shlapentokh et al. eds., America: Sovereign Defender or Cowboy Nation?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5.
《新闻工作者的自我审查:社会控制的内化?》,《中国传媒报告》,2005第三期,总第15期。
《现实主义、纪实影像与西方镜头中的现代中国》,《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观看中国的两种范式与中国现代意识的生成――论现代初期的中国影像》,《新闻大学》,2006夏季,总第88期,52-58。
“Nostalgia as Content Creativity: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Popular Senti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September, 2006, Vol. 9, No. 3.
杨伯溆、吴靖、师曾志, 《“创意”与“产业”:新媒介传播环境下创意产业的一些基本问题初探》,《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四期,总第24期。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角色变迁及其文化实践之道德正当性剖析》,《中国传媒报告》,2006年第三期,总第19期。
《迷人的父权制——韩国家庭剧中的现代性与男性气质》,《新闻大学》2007夏季号。
《可见的地产、不可见的家:解读房地产广告的文化政治》,《广告研究》2007年第6期。
“Beyond Propaganda, Aestheticism and Commercialism: The Coming of Ag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n China,” in javnost-the public, Vol. 14, (2007), No. 3, pp. 5-22.
《‘进步时代’与作为启蒙的大众传播:失去的传统》,《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奇观美学与奥运政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批评》,《二十一世纪》,第110期12月號。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奇观美学》,《现代传播》,2008年第五期。
《中国知识群体眼中的美国大选》,《二十一世纪》,2009年10月号,总第115期。
《“山寨”经济与新媒体创意──论后现代公共文化的生成》,《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一期。
《日常生活与现代性启蒙──<良友>中的“名流”形象》,《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六期。
《现代性的诱惑》,《中国传媒报告》,2011年第3期。
吴靖,万马,《文化的比较—中日两国参与世博会的历史比较》, 《跨文化传播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
《文化产业与流行情绪:作为内容和社会创意的怀旧》,《文化创意产业读本》,远流出版公司,2011年5月。
Wu Jing, “Post-Socialist Articulation of Gender Positions: Contested Public Sphere of Reality Dating Shows,” in Women and the Media in Asia: The Precarious Self,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从意识形态、文化工业到市场化情境下的公共行政──当代中国电视剧体制与生产的历史考察》,《新闻大学》2009夏季号,总第100期,89-95。第二作者。
《“语言学转向”、结构主义思潮对电视剧文本分析理论与实践的拓展》,《中国传媒报告》2009年第二期。第二作者。
《当“小世界”遭遇“大事件”:呼唤一种语境化新闻报道》,《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6期(总188期),第32卷,14-20。第二作者。
《学术的政治与政治的学术:对文化研究本土化的思考》,《新闻大学》,2012年第一期,总第111期。第二作者。
会议论文:
“Cultural Fever: Idealism, Reflection and Critique in the Name of Modernization – A Case study of the Critical Cultural Discourse in the Movies of China’s ‘Fifth Generation’,” presented at th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held from June 11 to 15, 2002 in Honolulu, Hawaii.
“Paradise Lost: The Arrival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Dissipation of the ‘Revolution Complex’ – A Paradigm Shift in TV Drama Production,”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Annual Conference held from July 15 to 19 of 2002 in Seoul, Korea.
《大众传播理论的教学体验:全球化与本土需求之间的张力》,小组讨论,《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2004年1月4-6日,上海。
《调查性报道与公共领域》,在“新闻调查性报道与中国社会发展”主题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上海复旦大学,2004年11月。
《学术的政治与政治的学术——对文化研究本土化的思考》,“华人传播想象”会议,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2008年12月6-7。
《媒体仪式与国家形象的传播——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奥运会之后的对外传播”,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2008年9月5日。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