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戴锦华
2023-05-05 16:01
  • 戴锦华
  • 戴锦华 - 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个人简介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1978-1982年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87年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1992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4年10-1995年7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的邀请前往进行学术访问,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余所美国大学开设关于中国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课程、专题讲座和座谈。1995年10月,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建立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化研究室。1997年10被北京大学聘任为教授。1997年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聘任为兼职教授,每两年一次赴美主持暑期班密集型课程。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担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专访
【中文·学术】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

专著与论集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与孟悦合著,199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台湾时报出版公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
《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镜城突围——女性·电影·文学》(论文集),作家出版社出版,1995年。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韩国淑明女子大学出版社,2006年。
《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
《拼图游戏》(随笔集),泰山出版社,1999年。
《斜塔了望——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9年。
《镜城地形图——当代文化书写与研究》,台湾联合文学出版公司,1999年。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006年。
《印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06年。
Cinema and Desire: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 (英文论文集)Edited by Prof. Jing Wang and Tani Ballow, Verso Press, London, 2002
《沙漏之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
《性别中国》,台湾麦田出版社,2006年。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日文版。

编著
《“90年代文学书系”·世纪之门——女性小说卷》,编选,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蒙面骑士》,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近期论文


论文
《电影:雅努斯时代》,《电影艺术》,1988年9期
《斜塔:重读第四代》,《电影艺术》1989年4期收入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电影理论文选(1920—1980)》
《资产者的儿子:初读贝尔特鲁奇》,《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9年1期
《裂谷的另一侧畔——初读余华》,《北京文学》1989年7期收入时代文艺出版社《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师范大学出版社《寻找的时代》
《由社会象征到政治神话:崔嵬艺术世界一隅》,《电影艺术》1989年8期收入中国电影出版社《论崔嵬》
《历史与叙事:谢晋电影艺术管见》,《电影艺术》1990年2期
《: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当代电影》1990年3期,收入香港牛津出版社《再解读》一书
《断桥:子一代的艺术》,《电影艺术》1990年3、4期
《用光作画:肖风摄影印象》,《电影艺术》1990年3期
《新中国电影:第三世界批评的笔记》,《电影艺术》1991年1期收入江西人民出版社《欲望与幻象——东方与西方》和台湾麦田出版社《电影论文选》
《大众传播媒介:一个文化学的思考笔记》,《上海文论》1991年第6期
《对切镜头与电影叙事:电影叙事修辞笔记之一》,《电影创作》1991年第5期
《历史叙事与话语:十七年历史题材影片二题》,《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2年1期
《历史之子:影坛第五代》,《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创刊号
《镜城之中: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综述》,《上海文论》1992年第4期
《电影与叙事视点》,《新作家》1991年第二期
《逃脱中的落网:凌子风导演艺术笔记》,《电影艺术》1992年5期
《此岸:90年代电影笔记之一》,《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2年2期
《裂谷:90年代电影笔记之二》,《艺术广角》1992年6期
《·鬼·情:一个女人的困境》,《上海文学》1990年第四期
《:舞台、传统与复归》,《当代电影》1991年1期
《不可见的女性——新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电影》,《当代电影》1993年第6期,Invisible wemen,美国杨美惠教授译,刊载于美国学术刊物Positions,1995年春季号。
《:常人故事》台湾《中国时报》1991年3月12日收入台湾《秋菊打官司》一书,象图书出版社
《·雨果的故事:一个心灵的个例病案》,《电影艺术》1993年第1期
《:人道主义的困境》、《《关于爱情的短片》:孤独者的恋人絮语》,《当代电影》1993年第5期
《思索与见证:黄建新作品》,《当代电影》1994年第2期
《电影本文的策略》,《电影艺术》1994年第1期
《追问自我:女导演黄蜀芹》,《电影艺术》1994年第5期
《镜与民族寓言:九十年代文化笔记之一》,台湾《文化评论1993》
《涉渡之筏:九十年代文学笔记之二》,《上海文化》1994年第4期
《梅雨时节:大陆电影1993》,台湾《影响》杂志1994年2月号
《黄土地上的文化苦旅》,台湾《诚品阅读·人文特刊》总第11期,收入郑树森教授所编的《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麦田出版社,1995年10月。
《碎裂与重建的镜城》,《先锋》创刊号
《《霸王别姬》:历史的景片》,《东方》1994年第1期
《新十批判书》(与人合作),《钟山》1993年第6期、1994年第1、2、3期。
《镜城一隅》,《钟山》1994年第5期
《“世纪”终结:重读张洁》,《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文明的质询:重读铁凝》,《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
《迷惘之旅:周晓文作品》,《当代电影》1994年第5期。
《突围表演:九十年代文化描述之一》,《钟山》1994年第6期。
《救赎与消费:九十年代文化描述之二》,《钟山》1995第3期。
Redemption and Consumption:Depicyion1990s,美国Ed Gunn译英文,刊于Positions1997年春季号。
《池莉:烦恼人生的神圣》,《文学评论》1995,6期
《徐坤:嬉戏诸神》,《山花》,1996年1期
《雾中风景:初读第六代》,《天涯》1996年第1期
《女性与个人化写作——与王干对话录》,《大家》1996年1期
《女性的与个人的写作》,《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4期
《廊桥夕照》,《三联生活周刊》1996年2期
《个人化写作与青春故事》,《电影艺术》,1996年3期
《都市里的童话》,《戏剧电影报》,1996年5月17日
《1995年中国电影备忘》,《中国文化蓝皮书》,漓江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狂欢节的纸屑——试析1995年中国电影市场》,《天涯》1996年4期
《生为女人》,《天涯》1996年第4期
《想象的怀旧》,《天涯》1997年第1期。
Imagenary Nostagia, 张旭东译,刊于美国学术杂志BoundaryII,1997年秋季号。
《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文学评论》,1996年5期。转载于《新华文摘》1997年第一期。
《文化地形图及其它》,《读书》,1997年2月。
《拼图游戏:花城1996》,《花城》1997年3期。
《智者戏谑:初读王小波》,《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5期。
《镜象回廊与民族身份》,《广州文艺》,1998年3期,获当年的《广州文艺》优秀论文奖。
《隐形书写:90年代大众文化的政治学》,《天涯》,1999年4期。
Invisible Writing,张京媛译,刊于美国学术刊物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1999年春季号。为申正浩译为韩文,发表于《黄海文化》1999年春季号上。
《狂言与搅局》,《今日先锋》,1999年2期。
《全球景观与文化表象背后》,美国学术杂志Positions,2001年春季卷。
《历史与现实的剖析》,《西方主义》一书前言,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1年。
《西蒙娜·德·波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