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陈晓明
2023-05-05 15:59
  • 陈晓明
  • 陈晓明 - 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人简介:
陈晓明,男,195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早年有过知青经历,1978年春进入大学(77级),1983年开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过教学和研究职业。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十多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2003年起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开始担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

国外访学经历
1995年至1998年先后在英国高级人文研究中心(IAHS),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系(Edinburgh University),荷兰莱顿国际亚洲研究院(IIAS),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y of Bochum)等地做访问研究和讲学。

人物专访:
【中文·师说】陈晓明:时代语境下的诗歌境况
【中文·名师与名著】陈晓明:\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后现代理论与批评。"专业研究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后现代理论与批评"

近期论文


主要论文与评论
2017年
《歪拧的乡村自然史——从<木匠和狗>看现代主义的在地性》,《文学评论》,2017年第1期。
《逃逸与救世的现代史难题——评张炜新作<独药师>》,《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1期。
《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道隐喻》, 《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1期。
《汉学主义:一种新的批判视野》(与龚自强合作),《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2期。
《批评的破与立》,《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3期。
《想象的变异与解放——奇幻、玄幻与魔幻之辨》,《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3期。
《“意图”之殇与作者之“向死而生”》,《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4期。
《在“世界中”的现代文学史》,《南方文坛》,2017年第4期。
《论文学的“当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6期。

2016年
《如何讲述当代中国大故事》,《人民日报》,2016年1月。
《乡村的弃绝与<小说的歪邪之力——评东西新作<篡改的命>》,《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1期。
《“下苦人”的戏里戏外》,《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2期。
《如此荒诞,又如此真实》,《文艺报》,2016年3月。
《城市里的“断魂人”——略论王宏图的城市书写》,《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2期。
《给予本质与神实——试论阎连科的顽强现实主义》,《文艺争鸣》2016年第2期。
《曹文轩的肯定性美学》,《人民日报》,2016年5月。
《陈忠实:现实主义的完成》,《文艺报》,2016年5月。
《先锋的隐匿、转化与更新——关于先锋文学30年的再思考》,《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2期。
《始终开拓心灵的处女地——简论孙绍振的诗学思想》,《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3期。
《80年代的诗性还能复活吗?》《文艺争鸣》2016年第7期。
《守望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光明日报》,2016年7月。
《用十年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文艺报》,2016年9月。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学术月刊》,2016年第9期。
《重新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的文学批评论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1期。
《“优美作品之发现”的可能性——略论夏志清的现代小说史研究》,《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5期。

2015年
《细节对于小说的意义》,《长城》,2015年1月。
《他披着狼皮写作——从<怀念狼>看贾平凹的转向》,《文学评论》2015年第1期。
《我们为什么恐惧形式——传统、创新与现代小说经验》,《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第1期。
《先锋文学三十年:辨析与反思》,《南方文坛》2015年第3期。
《理论批评:回归汉语文学本体》,《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
《古典意蕴与现代小说笔法——读庞贝的<无尽藏>》,《读书》,2015年第3期。
《拒绝遗忘:“贱民”的抗战书写——评何顿新作<来生再见>》,《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第4期。
《文学的时代难题与碎片化的疑虑》,《读书》,2015年第5期。
《批评的责任》,《人民日报》,2015年5月。
《视听文明时代的到来》,《文艺研究》,2015年第6期。
《在灰色的句子间铭刻历史》,《读书》,2015年第8期。
《莫须有的“情怀癌”或与姜文的“一步之遥”》,《上海文化》,2015年第9期。
《先锋派的历史、常态化与当下的可能性——关于先锋文学30年的思考》,《文艺争鸣》,2015年第10期。

2014年
《纯文学”的情怀》,《文艺争鸣》,2014年第1期。
《曲折与激变的道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变异》,《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1期。
《历史的颓败与虚化的叙事——阿来的<尘埃落定>及其小说艺术》,《阿来研究》,2014年第1期。
《信息化的时代如何写作》,《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
《余华,睁了眼看现实》,《光明日报》,2014年4月。
《中国先锋文学,无法承载的历史之重》,《滇池》,2014年第5期。
《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创作与评论》,2014年第6期。
《当代文学批评的政治激进化——试论姚文元的批评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6期。
《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叙述——评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7月。
《如鼠的疯癫:失去的乡村、土地与自我——评范小青<我的名字叫王村>》(与梁盼盼合作),《扬子江评论》,2014年7月。
《乡土中国、现代主义与世界性——对八十年代以来乡土叙事转向的反思》,《文艺争鸣》,2014年第7期。
《关于现代艺术的思考:小说何以要“现代”》,《人民日报》,2014年9月。
《发现动物与人的消失——关于雪漠<野狐岭>的断想》,《光明日报》,2014年10月。
《20世纪的悲怆之歌——评贾平凹的<老生>》,《文艺报》,2014年12月。
《范稳长篇小说<吾血吾土>:他从大地跨入历史》,《文艺报》,2014年12月。

2013年
《“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1期。
《现实如何压倒浪漫?——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生成的历史谱系》,《南国人文学刊》(澳门),2013年1月。
《始终写出人性之美》,《文艺报》,2013年5月。
《萤火虫、幽灵化或如佛一样——评贾平凹新作<带灯>》,《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3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文学新北京:三十年无法归拢的“新京派”》,《人民日报》,2013年6月。
《70代,向后看,向前看,看透70代》,《文艺争鸣》,2013年6月。
《真切的历史 极致的手法——评电视剧<西藏秘密>》,《当代电视》,2013年7月。
《平易、平凡中的文学品质》,《文艺报》,2013年9月。
《以高强度手法表现历史深刻性》,《光明日报》,2013年9月。
《门罗:如此艺术,如此小说》,《文艺报》,2013年10月。
《林白:在自己的命运里写作》,《光明日报》,2013年10月。
《穿过“废都”,带灯夜行——试论贾平凹的创作历程》,《东吴学术》,2013年第5期。
《“震惊”与历史创伤的强度——阎连科小说叙事方法探讨》,《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
《在历史的阴面写作——试论<长恨歌>隐含的时代意识》,《文学评论》,2013年第6期。
《不可能的三驾马车——试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源起与建构》,《文艺争鸣》,2013年第12期。

2012年
《新世纪汉语文学的“晚郁时期”》,《文艺争鸣》,2012年第2期。
《去历史化的大叙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神中国”的文学建构》,《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
《人文文化与文化高品质发展论略》,《光明日报》,2012年2月。
《汉语文学的“逃离”与自觉——兼论新世纪文学的“晚郁风格”》,《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2期。
《感性解放引导的现代艺术观念变革——“视听文明”到来之际的美学反思》,《南方文坛》,2012年第3期。
《批评的有效性与批评自觉》,《文艺报》,2012年5月。
《历史语境的意义——关于五十年代美学讨论的再思考》,《山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回归乡土叙事的<焦裕禄>》,《文艺报》,2012年5月。
《历史尽头的自觉——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审美流变》,《社会科学》(上海),2012年第8期。
《他是“在文学中的人”》,《文艺争鸣》,2012年第8期。
《“渐行渐远”的汉语文学》,《文艺争鸣》,2012年第8期。
《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山东文学》2012年第1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美国解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分析》,《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
《“影像中国”的方法——评张英进的跨文化影像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6期。
《文学如何表现当下现实?》,《文艺研究》,2012年12月。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新文学评论》,2012年12月。
《凿空西部的神秘——试论三位西部作家的“生活意识”》,《文艺争鸣》,2012年第12期。

2011年
《现实主义理论在“当代”重新确立时的内在差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历史化”与“去-历史化”——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多文本叙事策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当代文学批评:问题与挑战》,《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2期。
《雕刻历史时光——海男长篇小说<碧瑟寨如是说>》,《文艺报》,2011年4月。

《汉语文学的新阶段——“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综论》,《人民日报》,2011年9月。
《<你在高原>:大气俊朗 宽广通透》,《文艺报》2011年9月。
《孤独与友爱的乡村变奏曲——评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国艺术报》,2011年9月。
《<古炉>:落地的文本》,《中华读书报》,2011年7月。
《文本如何自由——从雪漠的<西夏咒>谈起》,《人文杂志》,2011年第4期。
《自由与敏锐的理论批评——评<乌合的思想>》,《南方文坛》,2011年第4期。
《相信文学:重建启示价值》,《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and the Assess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2011.

2010年
《对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评价》,《北京文学》,2010年第1期。
《回应批评:重新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
《在历史愿望与朴素的生活书写之间——重读<创业史>的文学史意义》,《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2期。
《中国立场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文艺报》,2010年3月。
《再论中国文学评价问题》,《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期。
《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与创新的可能性》,《上海文化》,2010年第3期。
《“动刀”:当代小说叙事的暴力美学》,《上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一体化”:封存还是开放?》,《文艺争鸣》,2010年第9期。
《范稳长篇小说:<大地雅歌>让大爱穿越藏地》,《文艺报》,2010年8月。
《如此黑暗,如此明亮》,《文艺报》,2010年9月。
《“重复虚构”的秘密——马原的<虚构>与博尔赫斯的小说谱系》,《文艺研究》,2010年第10期。
《艾伟:在命运的极限处行走》,《文艺报》,2010年11月。
《世界性、浪漫主义与中国小说的道路》,《文艺争鸣》,2010年第23期。
《<炼狱之花>》:本真之美的挽歌》,《文艺报》,2010年12月。
The Historic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Personal Recollection: Keep the Red Flag Flying as a Case Study of the Complexity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ed. Tao Dongfeng, Cambridg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0.
On ‘Tian Xia (All under Heaven)’ in Zhang Yimou’s Hero, with Ming-Yeh T. Rawnsley, Global Chinese Cinema: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Hero, ed. Gary D. Rawnsley and Ming-Yeh T. Rawnsley, London: Routledge, 2010.


2009年
《“没落”的不朽事业——白先勇小说的审美现代性》,《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
《激情与洒脱——评孟繁华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通论>》,《文艺争鸣》,2009年第4期。
《“喊丧”、幸存与去-历史化》,《南方文坛》,2009年第4期。
《开创与驱除:建国初的文学运动》,《学术月刊》,2009年第6期。
《“对中国的执迷”:放逐与皈依——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评述》,《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壮怀激烈:中国当代文学60年》,《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
《幸存与渐入佳境》,《文艺报》,2009年8月。
《建国初期革命文学中的历史叙事》,《艺术评论》(北京),2009年第10期。
《有一点中国立场如何》,《中华读书报》,2009年11月。

2008年
《在绝境中思考法律与正义——论德里达关于法律的解构思想》,《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
《电影与文学的情欲大战》,《名作欣赏》,2008年第1期。
《友爱、敌意与他者的单一性——论德里达的“幻影朋友之回归”》,《上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革命与抚慰:现代性激进化中的农村叙事——重论五六十年代小说中的农村题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在终结的命运中拓路——2007年小说的多向态势》,《山花》,2008年第5期。
《博尔赫斯:帕慕克的“文学父亲”?——兼谈当代小说的绝境拓路》,《中华读书报》,2008年5月。
《我对文学批评的理解》,《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
《给青春中国以激情——评徐坤的奥运小说<八月狂想曲>》,《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
《重论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斗争》,《文艺争鸣》, 2008年第11期。
《从战争中走来》:抵达历史的正义》,《文艺争鸣》,2008年第12期。
《开放中的融合:三十年来的中国理论批评》,《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2007年
《虚构的圈套与诡秘的体验》,《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1期。
《无底的游戏与新的肯定性——对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的解读》,《燕赵学术》,2007年(创刊号)。
《2006年文学关键词》(主持和撰写部分),《当代文坛》,2007年第2期。
《被劫持的文学性——德里达关于“残酷”文学性的论述》,《南方文坛》,2007年第2期。
《“药”的文字游戏与解构的修辞学——论德里达的<柏拉图的药>》,《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身体的荒诞诡计》,《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期。
《小说的真相与谋杀小说》,《大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期。
《论棋王——唯物论意义的阐释或寻根的歧义》,《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论呼喊与细雨》,《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解构的伦理面向:德里达与列维纳斯》,《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他引来鬼火,他横扫一切——阎连科论》,《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5期。
《在不可能性中给予宽恕》,《大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期。
《论罂粟之家——苏童创作的历史感与美学意味》,《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遗忘与召回:现代传统与当代作家》,《当代作家评论》,第6期。
《向死而生的当代文学》,《长城》,2007年7月第九辑。
《身份政治与隐含的压抑视角——王安忆<新加坡人>分析》,《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8期。
《现代性与当代文学史叙述》,《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

2006年
《理论的记忆与踪迹》,《长江学术》(武汉),2006年第1期。
《鬼影底下的历史虚空——对抗战文学的反思》,《南方文坛》,2006年第1期。
《“憎恨学派”或后左翼的新生》,《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
《身体的诡计:当下与历史的合谋》,《长城》,2006年1月。
《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
《批评的溃败与未来的前景》,《长城》,2006年第2期。
《理论的越界与转向》,《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
《文学:一种奇怪建制?》,《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
《文学性:令人困扰的幽灵》,《长城》,2006年第3期。
《“疯狂”中的思想交锋——德里达对福科的“疯狂史”的批判解构的疯狂》,《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论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3期。
《战后法国思想冲突与解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谱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学,在法的前面——解析德里达关于文学与法的观点》,《杭州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学的类型、法律与女人——论德里达的文学观》,《当代文坛》,2006年第5期。

2005年
《小叙事与剩余的文学性》,《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本源的缺乏——论德里达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的关系》,《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1月。
《论德里达的“补充”概念》,《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不说,写作和飞翔——论林白的写作经验及意味》,《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通过记忆和文本的幽灵存活——德里达与中国》,《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人民性与审美的脱身术》,《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内在视野”与重建思想史》,《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
《身体穿过历史现场》,《南方文坛》,2005年第4期。
《历史“扭结”中的十七年小说》(译著),《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解构现象学中的历史性问题》,《理论前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现代性视野中的当代文学史的分期与历史观》,《长江学术》,2005年8月。
《乡土叙事的终结与新世纪文学——评贾平凹的<秦腔>的审美意义》,《文艺争鸣》,2005年第6期。
《后革命的博弈——<女同志>中的权力与力比多的辩证法》,《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6期。
Appropriation,Resistance and Reconstruction: The Aesthetic Connection Between Consumer Culture and Literature,Cultural Studies in China, Marshall Cavendish Acad,2005.

2004年
《在底层眺望纯文学》,《长城》,2004年第1期。
《现代性:后现代的残羹还是补药?》,《上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转载)。
《断裂后的接轨: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
《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缠绕及其出路》,《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归乡的文学与文字》,《长城》,2004年第2期。
《异质性书写与文字之力》,《长城》,2004年第3期。
《本土性与后现代的鬼火》,《文艺报》,2004年,3月
《柏杨世俗批判的现代性意义》,《杭州师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破解整体性——长篇小说变的历史变形记》,《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市场的能动性与多样性》,《文艺争鸣》,2004年第4期。
《柏杨世俗批判的现代性意义》,《柏杨论学术讨论文集》(台湾远流),2004年。
《生态主义:穿不过现代性视角》,《长城》,2004年第4期。
《“胜过”现实的写作:王蒙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
《审美的童话时代》,《长城》,2004年第5期。
《永远的舞者——重新解读梁晓声》,《艺术评论》(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第8期。
《理论的终结与批评的开始》,《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海南师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极端境遇与“新人民性”——张平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特征》,《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
《墓地写作与乡土的后现代性》,《吉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张艺谋的还童术》,《读书》,2004年第10期。

2003年
《重返现代性氛围》,《长城》,2003年第1期。
《恢复个人的真实记忆》,《文艺报》,2003年1月。
《重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规范》,《南方文坛》,2003年第1期。
《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反拨》,《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1期。
《现代性有什么错》,《长城》,2003年第2期。
《在爱欲的尽头》,《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3期。
《给文学招魂:差异性自由》,《南方文坛》,2003年第2期。
《在平淡无奇中坚韧地存在》,《长城》,2003年第3期。
《反SARS的解构历程》,《长城》,2003年第4期。
《文学批评与大众媒体的关系》,《杭州师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德里达拒绝历史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碑,瘤子与乱伦后的谋杀》,《长城》,2003年第5期。
The Extrication of Memory in Tie Ning’s Woman Showering: Privacy and the Trap of History,Privacy and Mordern Chinese Literarure, ed, Bonnie Mcdougall, 2002, London & Amsterdam

2002年
《文学的消失或幽灵化》,《记忆》(创刊号),2002年。
《走进历史深处――序路文彬<想象与演绎>》,《珠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逃跑的童话――评杨映川》,《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
《历史在别处》,《北京日报》,2002年1月。
《现代性与文学的历史化――当代中国文学变革的思想背景阐释》,《山花》,2002年第1期。《挪用、反抗与重构――当代文学与消费社会的审美关联》,《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个人记忆与历史的客观化》,《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
《专业化小说的可能性》,《南方文坛》,2002年第3期。
《无法深化的自我与现实》,《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消费社会中的文学叙事》,《大家》(云南),2002年第4期。
《道德可以拯救文学吗?》,《长城》(河北),2002年第4期。
《无法深化的自我与现实――近期小说的审美意识流向》,《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执着不变的李锐》,《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5月。
《理想主义年华的绝唱》,《南方文坛》,2002年第5期。
《方法论的焦虑——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文艺争鸣》,2002年第5期。
《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历史“回潮”或者在别处》,《长城》,2002年第6期。
《时尚化写作》,《文艺报》,2002年8月。
《摄影文学的先锋性》,《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2年9月。

2001年
《媒体批评》,《南方文坛》,2001年3月。
《记忆的抹去与解脱――评铁凝》,《读书》,2001年第3期。
《怀着知识的记忆创新》,《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
《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文学评论》,2001第5期。
《文人格调,文人何为?》,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

2000年
《文化研究:后-后结构主义的兴起》,《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期。
《暧昧的身份认同――评林白的<玻璃虫>》,《大家》,2000年第1期。
《又见三剑客》,《南方文坛》,2000年第2期。
《批评旷野里的精神之树――评程文超》,《南方文坛》,2000年第3期。
《跨越红土地――评熊正良的小说艺术》,《南方文坛》,2000年第4期。
《经典的危机》,《山花》,2000年第5期。
《解构男人或语言的妄想症――评海男的<男人传>》,《大家》,2000年第3期。
《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
《文化研究与政治上正确》,《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从现代主义到没有主义》,《21世纪》(香港),2000年12月。
《语词写作与修辞的乌托邦》,《九十年代诗歌备忘录》,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分裂的力量――评电影<月蚀>》,《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

1999年
《历史终结之后:九十年代文学虚构的危机》,《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
《异类的尖叫》,《大家》,1999年第5期。
《现代主义的兴起与文学的多元化》,《共和国文学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998年
《仿真与审美转换》,《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
《穿过不可知的语言极地——关于徐小斌小说叙事的断想》,《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
《无望的倾诉——评林白<说吧房间>》,《南方文坛》,1998年第1期。
《中国大陆的后现代主义现象阐释》,《民报月刊》(香港),1998年第3期。
《绝对现实主义的崛起》,《南方文坛》,1998年第3期。

1997年
《文化想象的间隙》(与刘康对话),《作家》,1997年第1 期。
《神奇的他者:意指代码在中国电影叙事中的美学功能》,《当代电影》,1998年第1期。
《文本研究:想象的精神飞地》,《大家》,1997年第2 期。
《中国大陆的后现代文化》(长篇对话,与王岳川、王一川等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年第2 期。
《想象的位置:回归传统的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 期。
《先锋派之后:九十的年代的文学流向》,《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3期。
《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21世纪》(香港),1997年第3 期。
《九十年代:文学怎样面对现实说话》,《北京文学》,1997年第4 期。
《批评的位置》,《作家》,1997年第4 期。
《历史的误置:关于中国后现代文化及其理论研究的再思考》,《文艺争鸣》,1997年 第4 期。
《在创新悬置的文化身份》,《天涯》,1997年第6期。
《晚生代与大陆九十年代文学流向》,《明报》(香港),1997年第8期。
《假想的出路:评第三种批评》,《文论报》,1997年8月。
《后现代主义与大陆文化理论研究》,《幻想的秩序 批评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话语》,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7年。
《先锋小说派及其发展》,《中华文学通史》(第九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

1996年
《无限的女性心理学:陈染论略》,《小说评论》,1996年第3。
Post-politic in the Narr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 Boundary 2, (US), 1997, Autumn.
Anti-radicalism and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1997—1998, Winter, Page:29-44; Sharpe Publishing House.
The Disappearance of Truth: From Realism to Modernism, Critical Studies, Amsterdam - Atlanta, 1996, vol.6, page158-165.

1995年
《超越情感:欲望化的叙事法则》,《花城》,1995年第 1期。
《晚生代与九十年代的文学流向》,《山花》,1995年第1期。
《生动的空想:特定时期的精神轮廓》,《大家》,1995年第2期。
《爱欲、自我与诗性的跨越》,《大家》,1995年第2期。
《怀旧的年代:1994年的精神症候学》,《上海文化》,1995年第3期。
《后东方视点与当代中国文化分析》,《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麦田出版社,1995年7月。
《语言与欲望:后本土小说论》,《作家》,1995年第7期。
《只有一个张承志》,《文论报》,1995年7月。
《真实的迷失: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湖南文学》,1995年第7-8期合刊。
《面对生活现场的叙事--何顿小说论略》,《山花》,1995年。
《意外的合谋:精英与大众殊途同归的重叠影像》,《今天》,1995年。

1994年
《东方主义与后殖民文化》,《钟山》,1994年第1期 (与朱伟等合作)。
《拆解娱乐》,《上海文化》,1994年第1期。
《填平鸿沟,划清界限》,《文艺研究》,1994年第1期。
《反激进: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境遇》,《东方》,1994年第1期。
《消费时代的文化走势》,《中国文化报》,1994年1 月。
《众声喧哗:走向文化部落的时代》,《原道》,1994年第1期。
《后东方视点:穿透历史表象》,《文艺争鸣》,1994年第2 期。
《文化控制与文化大众》,《钟山》,1994年第2期。
《废墟上的狂欢节》,《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对文学说话》,《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2期。
《先锋的岐途》,《大家》,1994年第2期。
《后现代:文化扩张与文化错位》,《上海文学》,1994年第3期。
《生命之轻与文学之重》,《中国作家》,1994年第3 期(与徐小斌合作)。
《后现代:精英与大众的混战》,《东方》,1994年第3期。
《表象崇拜:分享剩余意义的叙事法则》,《今日先锋》,1994年第3期。
《勉强的解放:后新时期女性小说概论》,《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 3 期。
《表象与状态:后新时期城市小说概论》,《文艺争鸣》,1994年第4 期。
《历史布景与个人记忆》,《文艺争呜》,1994年第4期。
《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上海文化》,1994年第4期。
《守望与越位:1993年长篇小说概观》,《小说评论》,1994年第4期。
《过渡性状态:后当代叙事倾向》,《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 5期。
《阅读的胜利:被拖着走的文学》,《中华读书报》,1994年7月。
《彻底的倾诉:在生活的尽头》,《作家》,1994年第11期。
《又见棕榈:无根的迷惘》,1994年。序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再版)。
《语言神话的破损与重建:1979年以来的中国叙事文学》,《奥莱特·历史档案》,1994年。

1993年
《主体与幻想之物》,《钟山》,1993年第1 期。
《中国当代文化的双重语境》,《文艺研究》,1993年第1期。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钟山》,1993年第1期。
《王朔漫论》,《文艺争鸣》,1993年第1期。
《历史转型与后现代的兴起》,《花城》,1993年第2期。
《反抗危机:新写实论》,《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破裂与见征:新情感的变迁与危机》,《作家》,1993年第3期。
《重返乌托邦》,《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3期。
《精神与欲望:都市末世学》,吴滨《重叠影象》跋,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年6月。
《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艺术广角》,1993年第3期。
《后殖民文化的倾诉》,《中国文化报》,1993年4月。
《城市守望者》,《新生界》,1993年第4期。
《欲望如水:女性的神话》,《钟山》,1993,第4期。
《文化拼贴的时代》,《文艺争鸣》,1993年第5期。
《文化颓败者的狂舞》,《钟山》,1993年第6期 (与张颐武等合作)。
《商业时代的窘迫神话》,《文艺报》,1993年8月。
《为\
同时兼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