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黄菲
2023-05-16 12:02
  • 黄菲
  • 黄菲 - 博士 教授 博导-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1989/09-1993/06 南京大学 天气动力学 学士
1993/09-1996/06 南京大学 天气动力学 硕士
1998/09-2002/06 中国海洋大学 气象学 博士

工作经历:
2008年1月—至今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博导
2007/2—2008/4 美国夏威夷大学IPRC合作研究
2003年12月—2007年12月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副教授
2005年4月—2007年3月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博士后
2002年9月—2003年9月 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访问学者(国家公派)
1998年10月—2003年11月 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讲师
1996年7月—1998年9月 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助教

主要项目:
2016.1-2019.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极放大的关键区反馈机理及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41575067),83.26万元,主持

2015-2019: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极海冰减退引起的北极放大机理与全球气候效应》课题“北极放大的全球效应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机理”(课题编号:2015CB953904),50万,参加

2012-2016: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太平洋印度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课题“太平洋印度洋对全球变暖响应不均匀性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课题编号:2012CB955604),60万,骨干

2010-2014: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课题“海冰、积雪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课题编号:2010CB951403),195/648万,主持

2009/11-2012/12:“华南海岸带灾害性天气背景下的海气交换特征与参数化研究”(GYHY200906008),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53万,参加

2010/1-201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季风系统的1990s年代际转型及机理研究”(40975038),50万,主持

2008/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天气尺度季风与准定常地形强迫波的相互作用研究”(40775042),13万,主持

2008/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研究的数学物理问题”(10735030),50万/180万,骨干

2006-2008:上海市博士后基金“非线性孤子理论在大气和海洋动力学中的应用”(06R214139),2万,主持

2006-2008: 获国家教育部2005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北太平洋阻塞环流异常背景下的中-低纬度相互作用研究”(NCET-05-0591),50万

2004-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南海季风型海气耦合系统与跨赤道行星季风相互作用研究”(40305009),25万,主持

2002-2004:国家科技部863青年基金“海上能见度的遥感反演技术研究”(2002AA639500),20万,主持

专利软件:
黄菲,钱峻屏,国家发明专利: 海上气象能见度的卫星定量遥感方法(专利号: ZL200410036467.8)申请日期: 2004年12月8日,授权日期:2006年12月6日

科研奖励:
2012年首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

2010获第九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

2008年”非线性分离变量法及其应用”获2007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楼森岳等,排位第六)

刘秦玉,王启,黄菲,贾英来,胡瑞金,刘伟,2006:副热带北太平洋和南海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其与热带太平洋的关系,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2006

2003年“北太平洋冬季阻塞环流及其与中-低纬度相互作用的关系”获2002-2003年度”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二等奖

讲授课程:
本科:天气学;海洋-大气数据分析;大气科学概论;科学讲座;气象台站实习
研究生:高等天气学;气候动力学专论

研究领域


极地气候变化;气候动力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极端天气气候机理;非线性海洋大气动力学;印-太暖池与热带气旋、季风的相互作用""

近期论文


HUANG Fei*, X. Y. Tang, S. Y. Lou and C. H. Lu, 2007: Evolution of dipole-type blocking life cycle: analytical diagnoses and observations.J. Atmos. Sci.,64 (1): 52-73
HUANG Fei*, Zhou Faxiu and Matthew. H. England, 2004: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Anomalous Variations in North Pacific Wintertime Blocking, Mon. Wea. Rev., 132(5), 1049-1064.
HUANG Feiand S-Y Lou, 2004: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f Rossby waves in atmospheric dynamics, Phys. Lett. A., 320, 428-437
HUANG Fei*, 2004: Similarity reductions of the barotropic and quasi-geostrophic potential vorticity equation. Commun. Theor. Phys., 42 (6): 903-908.
Matthew. H. EnglandandHUANG Fei, 2005: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and its linkage with ENSO. J.Clim., 18 (9): 1435-1444.
HUANG Fei and S. Y. Lou, 2007: Symmetry reductions of a 1.5-layer ocean circulation model. Commun. Theor. Phys., 48 (5): 895-900
Wang, B.,HUANG Fei, Z. Wu, J. Yang, X. Fu, and K. Kikuchi, 2009:Multi-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A Review. Dyn. Atmos. Ocean, 47: 15-37. DOI: 10.1016/j.dynatmoce.2008.09.004
Wang Hong, Bin Wang, HUANG Fei*, Qinghua Ding and June-Yi Lee, 2012: Interdecadal change of the Northern summer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 (1958-2010), Geophys. Res. Lett.,39 (12): L12704, doi:10.1029/2012GL052371
HUANG Fei, ZHANG Lei, FAN Ting-ting and WANG Bin, 2012: Inconsecutive “Sandwich Structure” Pattern for High Temperature Warm Water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18 (1): 45-53
JIANG Di, HUANG Fei*, HAO Guang-hua, HUANG Jian and LU Weihua, 201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r-sea heat flux exchangeduring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local typhoon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J. Trop. Meteor., 2014, 20(2): 93-102.
XU Shibin, HUANG Fei*, 2015: Impacts of the Two Types of El Niño on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J. Ocean Univ. China (Oceanic and Coastal Sea Research), 14(2):191-198
Xie Ruihuang, HUANG Fei*, Feifei Jin and Jian Huang, 2015: The Impact of Basic State on Quasi-Biennial Periodicity of Central Pacific ENSO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or. Appl. Climatol., 120: 55-67
牛璐, 黄菲*, 王国复. 2015: 一个中国冻雨潜在发生指数的建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45(12):8-15
郝光华,苏洁*,黄菲,2015:北极冬季季节性海冰双模态特征分析,海洋学报37(11):11-22.
王宏,周晓,黄菲*. 2015: 大气环流优势模态对北极海冰变化的响应I 北极涛动, 海洋学报, 37(11): 57-67.
牛璐,黄菲*,周晓. 2015: 北极海冰的年代际转型与中国冻雨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海洋学报,37(11):105-117
黄菲*,狄慧,胡蓓蓓,周晓,2014,北极海冰的年代际转型及极端低温变化特征,气候变化研究快报,3:39-45
中国气象学会第28届理事会热带与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气象学会第28届理事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科委员会委员
中国气象学会第28届理事会气象合作与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理事成员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