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曾利沙
2023-05-11 01:20
  • 曾利沙
  • 曾利沙 - 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曾利沙,男,1953-,湖南邵阳人,中共党员。
所获奖项:
1997年获广东省教委、教育厅、人事厅、总工会、教育基金会联合颁发的“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
2004年获广东省教委、教育厅、人事厅、总工会、教育基金会“南粤优秀教师”奖;
2002年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加德士优秀教师”一等奖;
2008年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学名师”奖;
2002年获香港中大学翻译研究中心颁发的[港、澳、台、内地]“宋淇翻译研究论文纪念奖”;
2004年获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中国译协颁发的“优秀研究论文奖”(不分等级)。
2006年获广东省译协颁发的首届岭南旅游翻译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15年获中国译协和上海科技翻译协会颁发的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名。
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教学一、二、三等奖、优秀科研一、二、三等奖、优秀研究生导师奖、优秀研究生教学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荣誉30多项。
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外语类权威和核心期刊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8部;
——独立承担或主持国家社科、省部级社科课题16项(省部级重大(点)课题4项)
——主持或承担校级课题6项;
——参与国家社科及省、部级课题5项;
代表性理论专著:
[1]《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
[2]《翻译学理论系统整合性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
[3]《商务翻译研究新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

研究领域


""

近期论文


[1]关于英语分裂句的若干理论问题,《外语学刊》1989年第3期(外语类CSSCI期刊)。
[2]英语线性段落结构模式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外语类CSSCI期刊)。
[3]关于1991年高考英语一道试题的调查报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外语类CSSCI期刊)。
[4]论投资指南的汉英翻译原则,《国际经贸探索》,2000年第3期(中文类CSSCI期刊)。
[5]论有标记抽象行为名词的语义特征,《外语教学》,2000年第2期(外语类CSSCI期刊)。
[6]论翻译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9期(外语类CSSCI期刊)。
[7]论规律—兼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9期。2002年获 “宋淇翻译研究论文纪念奖”。
[8] 对“ALTOGETHER AUTUMN”两种译文的比较评析——兼论翻译批评的意义参数,《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外语类CSSCI期刊)
[9] 论翻译操作中的“多度视域”,《中国翻译》,2001年第2期(外语类CSSCI期刊)。
[10] 化理论为方法 化理论为知识——翻译专业研究生学科理论教学谈,《中国翻译》2002年第1期(CSSCI期刊)。
[11] 论“语结”在语际转换程序中的表征—兼论翻译科学性的典型体现,《现代外语》2001年第1期(CSSCI期刊)。
[12] 操作视域与语境参数——兼论翻译学理论范畴文本特征论的研究,《现代外语》,2001年第2期(CSSCI期刊)。
[13] 论文本的缺省性、增生性与阐释性——兼论描写翻译学研究方法论,《外语学刊》,2004年第3期(外语类CSSCI期刊)。
[14]关于翻译操作的“多度视域”研究——兼论译学系统理论研究的范畴化与概念化,《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外语类核心)。
[15] 论“翻译单位”研究的动态观,《外语教学》,2004年第1期(外语类CSSCI期刊)。
[16]论翻译理论的多重属性——兼论译学理论研究的系统观与辩证观,《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第4期(外语类核心)。
[17]翻译实践的社会性和群体性与翻译理论的成型性,《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第4期(外语类核心)。
[18] 论旅游手册翻译的主题化信息突出原则,《上海翻译》,2005年第4期(外语类核心期刊)。
[19]论《语言全息论》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也谈学术创新研究的途径:理论范畴化,《山东外语教学》,2005 第4期(外语类核心)。
[20] 对《2002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英译文的评析——兼论对外宣传翻译“经济简明”性策略原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1]论文学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从译者主体思维特征看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典型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外语类核心)。
[22]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择义的理据性——也谈语段主题关联性下的语义生成理据,《中国翻译》,2005年第4期(外语类核心)。
[23]翻译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兼论译者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思维动因,《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第1期(外语类核心)。
[24]翻译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兼论译者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思维动因,《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第1期(外语类核心)。
[25] 论《翻译美学》的理论特征与方法论特征——从审美意识看译者主体性,《上海翻译》,2006年第2期(外语类核心)。
[26] 论文学翻译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社会文化语境下译者主体性的个案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7]信息性质与信息价值——兼论应用翻译的可操作性理据,《中国科技翻译》,2006年第3期(外语类核心)。
[28] 古典诗词互文性解读的“阈限”问题——兼论文本(翻译)阐释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修辞学习》2006年第1期(语言类核心)。
[29]论意义本体论批评与价值评判的逻辑基础,《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外语类核心)。
[30] 论信息性质与信息价值,《中国科技翻译》2006年第3期(外语类核心期刊)。
[31]语篇翻译语境化概念意义生成机制与认知模型—也谈语篇翻译意识与TEM8语段翻译教学,《外语教学》2007年第1期(外语类CSSCI期刊)。
[32]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应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3期(外语类CSSCI期刊)。
[33]从旅游文本翻译理论建构看应用翻译理论范畴化拓展,《上海翻译》2008年第3期(外语类核心,CSSCI扩展版)。
[34] 基于实践的翻译批评应具学理性与客观论证性—兼论旅游翻译中的“商业伦理”问题, 《上海翻译》2009年第3期(外语类核心)。
[35]“不折腾”的语境内涵与英译,《中国科技翻译》 2009年第2期(外语类核心)。
[36]从认知角度看对外宣传英译的中式思维特征—兼论应用翻译技术理论范畴化表征与客观理据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中文类CSSCI期刊)。
[37]论古汉诗词英译批评本体论意义阐释框架—社会文化语境关联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性融合,《外语教学》2010年第2期(外语类CSSCI期刊)。
[38] 论翻译伦理学研究范畴的拓展,《外国语》2010年第5期(外语类CSSCI期刊)。
[39] 从语境参数论看范畴概念“活动”英译的实与虚—兼论应用翻译研究的经验模块与理论模块的建构,《上海翻译》2011年第2期(外语类核心)。
[40] 论应用翻译学理论范畴体系整合与拓展的逻辑基础,《上海翻译》2012年第4期(外语类核心)。
[41]基于语境参数观的概念语义嬗变认知机制研究—兼论商务时文教学理论与方法《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
[42] 应用翻译学理论逻辑范畴拓展的方法论——兼论译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和价值论,,《上海翻译》2013年第3期(外语类核心)。
[43]体验-建构融通式创新模式探索——本科笔译教学改革试验报告,《外语界》2013年第1期(外语类CSSCI期刊)。
[44] 关于科学实践观与翻译主体间性—也谈应用(旅游)翻译实践能力与专业评价能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45]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以何为“专”——兼论“商专”的体系差别性定位与比较优势之特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46]体验-建构融通式笔译教学法理念与方法论—兼论语境参数与体验-建构的互动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7]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校训英译的主-客观理据论——以“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英译剖析为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48] 论应用翻译技术理论范畴研究方法论,《中国科技翻译》2013年第6期(外语类核)。
[49]逻辑引申法”经验模块的建构—兼论语境意义推导的描述性与体验性,《中国科技翻译》2014年第4期。
[50]论方梦之应用翻译学研究系统思想与特点 《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第2期。
[51]历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兼论古汉语诗词英译批评的综合模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52]论翻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路向,《上海翻译》,2014年第2期。
[53]论语境参数视阈下概念范畴转移的认知机制—兼论译者主-客观互动的理据性,《外国语文》2014年第6期。(外语类核心)
[54]论英语商务广告语篇隐性连贯的汉译策略原则, 《外语与翻译》2016年第3期。
[56]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评罗素与斯特劳森关于摹状词理论的论争及其启示,《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中文类CSSCI核心期刊)(第二作者)
[57]网购商品推介外译“实化”策略实证研究——兼论多模态文本特征及其互参关系,《上海翻译》2016年第6期(外语类核心, CSSCI扩展版)
[58]品牌名称的多维义—意形态及其翻译策略原则,《外国语文》2015年第5期(外语类核心)。(第二作者)
[59]西方翻译过程研究五十年述评——一项基于核心文献的多维剖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第二作者)
[60] 翻译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or性别视角?——兼论性别参数对文本意义生成的建构和制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CSSCI扩展版)。
[61]语境参数视角下商务新奇隐喻汉译新探索——兼论隐喻解析过程的理据性及建构性,《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CSSCI扩展版)。
[62]中英文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跨文化性,《广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11期,(CSSCI扩展版)。
[63]论翻译学理论研究范畴体系的建构, 《中国外语》2017年第1期(CSSCI期刊)。
[64]译学研究创新方法论:开放性理论模块与经验模块的统一,《中国外语》2017年第2期(CSSCI期刊)。
[65]体验-建构融通式教学模式在问题导向文本翻译中的运用,《外语与翻译》2017年第3期。(第二作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教授、商务英语研究方向博导、高级翻译学院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博导。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办特邀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广东省译审、副译审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界国家一级学会)理事、广东省外国语言学学会理事、广州市外事翻译学会理事、广州市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翻译》编委,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