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王振忠
2023-05-10 09:39
  • 王振忠
  • 王振忠 - 博士 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王振忠,1964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6年考入本校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92年春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担任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迄今已在复旦大学学习、工作三十余年。
个人工作简历
1992.3—95.4,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讲师;
1995.5,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破格晋升副教授;
1998.5,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破格晋升教授;
1999—,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2010,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9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
2011.6—2012.12,兼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
科研及学术活动
独立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担任首席专家或主持人,结项完成的数项课题均获评“优秀”,曾受通报表扬。
曾赴日本、法国、土耳其、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地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及讲学,与海内外学界同行有着密切的长期联系,受聘担任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档案研究系古文书研究项目合作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兼职研究员,参与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并具体组织、主持过数次重要的学术活动,如:
1、参与组织、合作主持“第二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徽州”(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蒋经国基金会、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合办,2012年8月17至26日,上海复旦大学和安徽黄山市)。
2、承办“历史档案的多国比较研究”第二次国际学术会议(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东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2005年,上海和安徽屯溪)。
学术著作
1、《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以新发现的民间珍稀文献为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徽学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新安江》,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亦作《千山夕阳:明清社会与文化十题》,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新发现的徽商小说)我之小史》,詹鸣铎著,王振忠(合作)整理校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水岚村纪事:194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香港风凰卫视、上海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曾以此为蓝本,先后拍摄过电视片、纪录片)
7、《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至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8、《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副主编并执笔,该书由邹逸麟教授主编),“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乡土中国·徽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11、《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绍兴师爷》,“区域人群文化丛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另有与他人合撰著作数部。
学术随笔
在《读书》、《万象》、《寻根》、《文汇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数十篇学术散文、随笔,并于1998年起在《读书》月刊上开设“日出而作”专栏,后结集而为:
1、《日出而作》,“读书书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2、《斜晖脉脉水悠悠》,“书趣文丛”第四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主编及其他
1、与法国学者劳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合作主编《徽州传统社会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包括《白杨源》、《许村》、《婺源的宗族、经济与民俗》、《歙县里东乡传统农村社会》等计五种六册。
2、主编《活着的记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录》,计三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区域人群文化丛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策划及副主编。
4、《中国徽州文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担任学术顾问。
论著曾多次获奖。近期学术专著《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以新发现的民间珍稀文献为中心》,2010年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评选),2012年荣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历史地理、明清以来中国史、社会史、“徽学”及域外文献研究,重点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及区域社会之变迁,在学术研究中,特别擅长于对新史料的发掘和利用,重视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重视对传统人文背景下区域社会变迁的综合性研究。倡导开展历史社会地理研究,近十数年来在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方面有一些重要的发现,拓展了相关研究的学术视野。""

近期论文


学术论文编年(资料截至2013年底)
2013年
太平天国前后徽商在江西的木业经营——新发现的《西河木业纂要》抄本研究,《历史地理》第2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十九世纪跨省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以《土豪余进生谋夺押产、飞税胧印、截夺租谷、毁苗械劫、盗卖玩法全案》为中心,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主办“近世东亚的纠纷与文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12年11月25日),载《9—19世纪文書资料の多元的複眼的比较研究(2012年度年次报告书)》,日本人间文化研究机构,2013年3月。
游艺中的盛清城市风情——古籍善本《扬州画舫纪游图》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
上海徽商余之芹的生平及其时代——近代徽州重要史料《经历志略》研究,《安徽史学》2013年第2期。
《太平欢乐图》的创作及其传承脉络,《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5期,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清代前期对江南海外贸易中海商水手的管理——以日本长崎唐通事相关文献为中心,《海洋史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摘要转载。
华云进香:民间信仰、朝山习俗与明清以来徽州的日常生活,《地域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广州与长崎:东西洋贸易背景下的清代徽商之海外活动及其影响,收入王世华、李琳琦、周晓光主编《“纪念张海鹏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暨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笔墨功夫济世才,《文汇报》,2013年10月20日。
琉球馆,《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3年10月27日。
柔远驿,《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3年11月3日。
黄山钟鸣的百年回响,《读书》2013年第10期。
许村,《读书》2013年第7期。
2012年
清民国期の江南の徽馆——杭州と上海を事例にして,日本《年报都市史研究》第19辑《传统都市论》专辑,2012年3月。
《竹枝词所见明清以来温州的风俗》,《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收入曹凌云主编《明人明事——浙南明代区域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从〈宦游笔记〉看18世纪中国的社会地理景观》,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中华书局,2012年版。
徽州歙县白杨源:一个盆地小区域社会的初步调查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排日账所见清末徽州农村的日常生活 ——以婺源《龙源欧阳起瑛家用账簿》抄本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3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黄白游》,《读书》2012年第11期。
2011年
明清以来徽州的保安善会与“五隅”组织,台湾《民俗曲艺》第174期“华中、南与台湾的宗教与社会”专辑。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11年版。
清代前期徽州民间的日常生活——以婺源民间日用类书《目录十六条》为例,胡晓真、王鸿泰主编:《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版。
瓷商之路:跋徽州商编路程《水陆平安》抄本,《历史地理》第2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徽州与衢州:江南城乡的片断记忆——稿本《静寄轩见闻随笔、静寄轩杂录》初探
,《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社会秩序之维持——以清代徽州的村落日用类书为中心,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档案研究系《9-19世纪文书史料之多元的复眼的比较研究:2010年度年次报告书》,人间文化研究机构连携研究“人间文化资源”之总合的研究,人间文化研究机构,2011年3月。
従内陸山区到口岸都市——明清以来広州貿易中的徽商活動,日本都市研究会编《年报都市史研究》,山川出版社,2011年版。
白杨源,《读书》2011年第12期。
黄山白岳间的徽州古村落,王振忠译,《万象》2011年第12期。
徽州文书:商人与社会,《文汇报》2011年1月22日。
2010年
明以前徽州余氏家族史管窥——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婺源沱川余氏族谱》”及其史料价值,《徽学》第6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清朝民国时期的善书与徽州社会,《法国汉学》第13辑《徽州:书业与地域文化》,中华书局,2010年版。
新安江流域交通、商业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以新发现的徽州商编路程《摽船规戒》为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历史地理研究》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 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转载。
徽州的戏剧,《历史学家茶座》2010年第1期。
湮没的古镇,《读书》2010年第6期。
2009年
村落文书と村落志——徽州歙县西溪南をとして——,载国文学研究资料馆ア—カイブズ研究系编《中近世ア—カイブズの多国间比较》,日本,东京,岩田书院,2009年3月31日。
清代徽州にぉけるある小农家庭の生活状况——“天字号阄书” に对する考察。载国文学研究资料馆ア—カイブズ研究系编《中近世ア—カイブズの多国间比较》,日本,东京,岩田书院,2009年3月31日。
方言、宗教文化与晚清地方社会——以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榕腔”文献为中心,《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收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清代江南徽州典当商的经营文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典当秘籍四种研究,《中国学术》第25期,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清、民国时期徽州征信录及其史料价值,《江南与中外交流》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清代琉球人眼中福州城市的社会生活——以现存的琉球官话课本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期。后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编《都市繁华(1500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
清末徽州学生的《庚戌袖珍日记》,《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
清代扬州盐商宋迪文信函汇编之考释,台湾,东吴大学《东吴历史学报》第21期,2009年6月30日。
朝鲜柳得恭笔下清乾嘉时代的中国社会——以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抄本《泠斋诗集》为中心,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中华书局,2009年版。
在田野中解读历史:徽州文书与实地调查,《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6期。
搜读人间未见书(上)、(中)、(下),《读书》2009年第1期、第2期、第3期。
徽州文书的再发现(上)、(下),《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1辑、第2辑。
听苏州评弹感受历史沧桑,《读书》2009年第5期。
神兮长在有无间(上)、(下),《万象》2009年第11期、第12期。
2008年
从《歙县修志私议》到民国《歙县志》——有关徽州方志史家许承尧的新史料之研究,《徽学》第五卷。2008年版。
从谱牒史料谈徽州墨商的几个问题——以光绪戊戌环川《(璁公房修)詹氏支谱》为中心,《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
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明清以来的徽州日记及其学术价值,《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四辑,2008年1月。
晚清民国时期的徽州宗族与地方社会——黟县碧山何氏之《族事汇要》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8年第7期,页126-131。
历史地名变迁的社会地理背景——以明清以来的皖南低山丘陵为中心,载郑培凯、陈国成主编《史迹·文献·历史:中外文化与历史记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部分摘要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该文为《新华文摘》总413期(2008年第17期)和《地理》2008年第6期转载。 
朝鲜柳得恭笔下清乾嘉时代的中国社会——以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抄本《泠斋诗集》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20日。后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中华书局,2009年版。
少年胡适及其短篇小说《真如岛》,《读书》2008年第11期。
2007年
晚清民国时期江南城镇中的徽州木商——以徽商章回体自传小说《我之小史》为例,载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世纪一个贡生眼中的徽州社会――关于《澂潭山房古文存稿》的史料价值,《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作为启蒙读物的徽州书信活套——刊本《汪大盛新刻详正汇采书信要言》介绍,《安徽史学》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
寄往上海安亭镇的晚清徽州典商信札考释,《亚洲研究集刊》第三辑《迎接亚洲发展的新时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寻根途上的徽州人,《寻根》2007年第1期。
两地书:从敦煌到徽州(上、下),《读书》2007年第2期、第3期。“日出而作”专栏。
瞻彼淇奥,《读书》2007年第6期。 “日出而作”专栏。
彩票梦(上、下),《读书》2007年第10期、11期。“日出而作”专栏。
2006
从《应星日记》看晚明清初的徽州乡土社会,《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2期转载。
太平欢乐图——盛清画家笔下的日常生活图景(上、下),《读书》2006年第11期、第12期。
徽商章回体自传《我之小史》的发现及其学术意义,《史林》2006年第5期。
“徽州朝奉”与“绍兴师爷”——读《萧山长潭鲍氏宗谱》札记,《谱牒学论丛》第1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晚清徽州民间社会生活管窥——《新旧碎锦杂录》抄本两种整理札记,《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
明清文献中“徽商”一词的初步考察,《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该文为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5期)和《经济史》(2006年第3期)转载。
清代一个徽州小农家庭的生活状况——对《天字号阄书》的考察,原载《“历史档案的多国比较研究”成果年次报告书平成17年度》,日本,平成16-19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 基盘研究(A)(2)[课题番号:16202013],国文学研究资料馆档案学研究系,研究代表者:渡边浩一,2006年3月。另载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大学院地域文化研究科21世纪COEプログラム“史资料ハブ地域文化研究据点《史资料ハブ——地域文化研究》,2006年卷。(该文之中文本另节略发表于《上海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页101-109)
稿本〈南旋日记〉与胡雪岩籍贯之争的再探讨》,《徽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竹枝词与地域文化研究——评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杭州徽商子弟眼中的太平天国史事——新发现的徽州日记稿本《记事珠》解题,《九州学林》2006年春季4卷1期,页190—239。
从徽州到江南:末代秀才的生活世界,《读书》2006年第8期、第9期。
胡雪岩籍贯之争当可尘埃落定,《文汇报》笔会,2006年1月16日。
朝鲜汉籍中的一封罗聘佚信,《文汇报》笔会,2006年4月18日。
博搜穷访读善书,《中华读书报》2006年5月24日
2005年
民间文献与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
从新发现的徽州文书看“叫魂”事件,《复旦学报》2005年第2期。
徽州女童的战争日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徽州村落文书的形成――以抄本《新安上溪源程氏乡局记》二种为中心,载《“历史档案的多国比较研究”成果年次报告书平成16年度》,日本,平成16-19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 基盘研究(A)(2)[课题番号:16202013],大学共同利用机关法人人间文化研究机构、国文学研究资料馆档案学研究系,研究代表者:渡边浩一,2005年3月。中文本摘要发表于《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汪作黼同年哀挽录》中的徽州典商事迹,《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
晚清婺源墨商与墨业研究,载《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249—278。
《新安吕氏宗谱》中的一份明初徽州户帖,《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40期,2005年7月15日。
历史社会地理研究刍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地理》2006年第2期转载。
琉璃厂徽商程嘉贤与朝鲜燕行使者的交往,《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
新安江的路程歌及其相关歌谣,《史林》2005年第4期。
明清以来汉口的徽商与徽州人社区,载李孝悌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公司,2005年版,页59-100。
清代徽州典铺伙计之信函汇集,《历史文献》第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收集、整理和研究徽州文书的几点思考,《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该文为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6期转载。
民国壬戌新安江畔的灾异图景,《寻根》2005年第2期。
抗战时期徽州的复旦附中皖校,《文汇报》笔会,2005年2月27日。
戈鲲化的梅花笺,《读书》2005年第4期。
平民莫笑堕民低,《读书》2005年第9期。
我的徽州文书缘,《中国档案》2005年第11期,页25-29。
2004年
抄本《信书》所见金陵典铺伙计的生活,《古籍研究》2004年卷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新发现的徽州文书与徽学研究的新进展,《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月版。后收入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编《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少林武术与徽商及明清以还的徽州社会,《徽学》第3卷,2004年版。
朝鲜燕行使者所见十八世纪之盛清社会――以李德懋的《入燕记》为例,载Yoon Choong Nam(尹忠男)编《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朝鲜资料研究》(Studies on the Korean Materials in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刊”第3册(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Studies, No.3), 韩国,景仁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页135—171。
清代、民国时期江浙一带的徽馆研究——以扬州、杭州和上海为例,熊秉真、熊月之主编,《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页128—152。
徽商小说《我之小史》抄稿本二种,《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2004年1月15日。
2003年
明清徽州的祭祀礼俗与社会生活——以《祈神奏格》展示的民众信仰世界为例》,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主办《历史人类学刊》第1卷第2期,2003年10月。
(该年赴哈佛燕京访问)
2002年
徽商与清民国时期的信客与信局,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办《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页285-321。
徽州人编纂的一部商业启蒙书——《日平常》抄本,《史学月刊》2002年第2期。
徽商与盐务官僚——从历史档案看乾隆后期的两淮盐政,载《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抄本《习登日记》——一册徽州学徒的日记,载《古籍研究》2002年第2期。
老朝奉的独白:徽商程国僖相关文书介绍,《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2002年10月15日。
无徽不成镇图说——定远方氏与北炉桥镇,《寻根》2002年第2期。
清代徽商的《弄月嘲风》,《寻根》2002年第4期。
水岚村纪事:1949年,《万象》2002年第9期。(该文另摘要发表于《华夏人文地理》2002年第九期)
太平天国战乱中逃亡日本的徽商,《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3月29日。(该文为《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4月22日全文转载)
堪舆先生的私人笔记,《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9月20日。
老房子,收入田维谦主编《名家笔下的黄山与徽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徽州行,收入田维谦主编《名家笔下的黄山与徽州》。
2001年
《徽商日记所见汉口茶商的社会生活——徽州文书抄本〈日知其所无〉笺证,载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页311—358。
徽州的春祈祭社——介绍一份社祭的菜单,《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5期,2001年10月25日。
民间档案文书与徽州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拓展,《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晚清盐务官员之应酬书柬——徽州文书抄本《录稿备观》研究,《历史档案》2001年第4期。该文为人大复印资料《近代史》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
一册珍贵的徽州盐商日记——跋徽州文书抄本《日记簿》,《历史文献》第五辑,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晚清徽州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陶甓公牍》之民俗文化解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清代徽州与广东的商路及商业——歙县茶商抄本《万里云程》研究,《历史地理》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十九世纪徽州民俗风情的素描,《寻根》2001年第3期。
一部徽州族谱的社会文化解读——《绩溪庙子山王氏谱》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徽州旅浙硖石同乡会与《徽侨月刊》,载《福建论坛》2001年第2期。
清代徽州民间的灾害、信仰及相关习俗——以婺源县浙源乡孝悌里凰腾村文书《应酬便览》为中心,载《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清代一个徽州村落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以《重订潭滨杂志》为中心,载《中国社会变迁:反观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朱峙三日记》所见晚清武昌县民俗及其变迁》,载《民俗研究》2001年第1期。
上海徽州典当商生活一瞥——民国时期婺源方氏典商信函研究,《上海研究论丛》第13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宁绍信客研究,《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版。
2000年
中国历史地理学,《1999—2000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应急(杂字)》——介绍新近发现的一册徽州启蒙读物,王振忠、朱红,《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
徽商家族文书与徽州族谱——黟县史氏家族文书抄本研究,载上海图书馆编《中华谱牒研究——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黄宾虹〈新安货殖谈〉的人文地理价值,载《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5期。
新近发现的徽商“路程”原件五种笺证,《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稀见清代徽州商业文书抄本十种,《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会,2000年7月15日。
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围绕着日本汉文小说《孙八救人得福》的历史民俗背景解读,1998年8月苏州社会史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后修改发表于台湾《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6月。
一个徽州山村社会的生活世界——新近发现的“歙县里东山罗氏文书”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抄本《便蒙习论》——徽州民间商业书的一份新史料,《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徽州文书所见种痘及相关习俗,《民俗研究》2000年第1期。
《唐土门簿》与《海洋来往活套》——佚存日本的苏州徽商资料及相关问题研究,载《江淮论坛》1999年第2期、第3期、第4期。该文为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9年第6期全文转载,收入《’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一部反映徽商活动的佚名无题抄本,《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日]中岛乐章《围绕明代徽州一宗族的纠纷与同族统合》,李建云译,王振忠校,《江淮论坛》2000年第2、3期。
《读书》2000年第2期,《九连环》(下)。
《读书》2000年第1期,《九连环》(上)。
《寻根》2000年第1期,《日本人的竹枝词》。
1999年
新近发现的徽商信函所见“徽侨”及相关史实,《中华文史论丛》第6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徽商展墓日记所见徽州的社会与民俗——以《(歙县)大阜潘氏支谱附编文诗钞》为中心》,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徽州商业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民国时期上海徽州学徒生活的十封书信,《复旦学报》1999年第4期。
同善堂规则章程——介绍徽商与芜湖的一份史料,《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抄本《三十六串》介绍——清末徽州的一份民间宗教科仪书,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十四期,1999年1月15日。
民国年间流传于徽州的一册《(新刻)花名宝卷》,《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
《读书》1999年第2期,《牌坊倒了》。
《读书》1999年第6期,《老鼠与黄猫儿的官司》。
1998年
明清徽州民间典当业札记,《创大アジア研究》第19号,日本创价大学アジア研究所,1998年3月。
1997年
(是年在日本访问)
1996年
“徽州朝奉”的俗语学考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释“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淮南宴客记》小考,《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1期。
历史自然灾害与民间信仰——以近600年来福州瘟神“五帝”信仰为例,《复旦学报》1996年第2期。
《读书》1996年第5期,《纤绳荡悠悠》。
《读书》1996年第2期,《旗下街》。
《糠摆渡》,《二十一世纪》1996年2月号。
1995年
康熙南巡与两淮盐务,《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4期。
两淮盐业与明清扬州城市文化,《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3期。后以《明清徽商与扬州城市文化的特征和地位》为题,收入冯尔康主编《扬州研究——江都陈轶群先生百龄冥诞纪念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6年版。
凤阳花鼓新证,《复旦学报》,1995第2期。
徽州“五通(显)”与明清以还福州的“五帝”信仰,《徽州社会科学》,1995年第1至2期。
明清两淮盐商与苏北城镇之变迁,《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从祖籍地缘到新的社会圈──关于明清时期侨寓徽商土著化的三个问题,《原学》第2辑,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后收入《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
康熙南巡与两淮盐务,《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3期。
《读书》1995年第12期,《波渺渺,水悠悠》。
《读书》1995年第2期,《祁太溜子》。
《读书》1995年第1期,《银桂树下的断想》。
1994年
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究,《江淮论坛》1994年第5期。该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转载。
明清淮南盐业与仪征民俗,《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4期。
十九世纪华北绍兴师爷网络之个案研究──从《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看“无绍不成衙”》,《复旦学报》,1994年第4期。后收入朱志勇、李永鑫编《绍兴师爷与中国幕府文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河政与清代社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页39—45,52。
明清浙江盐商、徽歙新馆鲍氏研究──读《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歙县明清徽州盐商故里寻访记,《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2期。
明清时期“绍兴刀笔”与绍兴乡土习俗的传播,《原学》第1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前秦王猛与三秦豪杰,《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两淮“商籍”何以无徽商,《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1期。
《读书》1994年第九期,《斜阳残照徽州梦》。该文收入《当代人文学者散文——另外一种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读书》1994年第四期,《学究慨世》。该文收入《当代人文学者散文——另外一种散文》。
1993年
明清时期徽商社会形象的文化透视,《复旦学报》1993年第6期。
徽商与两淮盐务“月折”制度初探,《江淮论坛》1993年第4期。
清代两淮盐务首总制度研究,《历史档案》1993年第4期。
袁枚与淮、扬盐商──十八世纪士、商关系的一个考察,《盐业史研究》1993年第4期。
清代汉口盐商研究,《盐业史研究》1993年第3期。
谢肇淛,《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评传》第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齐召南,《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评传》第3卷,1993年版。
清代江南三大政与苏北城镇的盛衰变迁,与邹逸麟师合作(第二作者),《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近五百年来自然灾害与苏北社会,《江淮水利史论文集》,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江苏省水利学会、淮阴市水利学会,1993年5月。
客家人与太平天国,《岭南文史》1993年第1期。
[美]何炳棣著《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王振忠译,陈绛校,《历史地理》第11辑,1993年版。
《读书》1993年第10期,《一张苦嘴,一把笔刀》。
《读书》1993年第4期,《康熙金扇题词与葫芦僧之“护官符”》。
1992年
清代两淮盐业盛衰与苏北区域之变迁,《盐业史研究》1992年第4期。
《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城市的地域结构》,《历史地理》第1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从客家文化背景看《天朝田亩制度》之由来,《复旦学报》1992年第3期。该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近代史》转载,《客家》杂志等摘编,并获“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论文奖”二等奖。
明清扬州盐商社区文化及其影响,《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该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转载。
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明史学会、上海市史志学会理事。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历任武汉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等相关研究机构的兼职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明清社会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2003-2004年度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