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人物,欢迎提交收录!
最优雅的名人百科,欢迎向我们提交收录。
贺晓星
2023-05-22 15:05
  • 贺晓星
  • 贺晓星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个人资料

近期热点

资料介绍

个人简历


江苏徐州人。1962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1980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82年公派留学日本,在广岛大学教育学部,先后获教育学学士、硕士、哲学博士学位。自1993年5月,任教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1-07年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2007年-11年任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匡亚明学院副院长。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学报》、《高等教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社会学研究》(日本)及Higher Education (Kluwer)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日文学术论文数十篇。2012年度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个人著作:
1、《教育·文本·弱势群体:社会学的探索》(独著),27万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主编著作:
1、《教育与社会:学科 记忆 梦想2007-2012》(主编),37万字,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译著:
1、《作为事件的阅读》(小森阳一著,与王奕红合译,第2译者),17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反“日语论”》(莲实重彦著),17万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环境教育的诞生:英国学校课程社会史的个案研究》(I.Goodson著,与仲鑫合译),28万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班级社会学》(片冈德雄著),12万字,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研究领域


""

近期论文


1、“教育文学‘不诞生’的学科思考:一种社会学分析”,南昌:《教育学术月刊》2018年第5期,3-16页;
2、“聋教育改革与新教育公平的理论建构”,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2期,18-24页;
3、“涂尔干的实证主义与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136-142页;
4、“升格的策略分析: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个案研究”(与王辛子、宦菁合著,第一作者),南京:《中国研究》2014年春季卷,第19期,159--179页;
5、“论教育社会学中的新马克思主义:S.鲍尔斯和H.吉丁斯的对应理论及其转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90-97页;(《人大复印资料 教育学》全文转载)
6、“聾学校での手話を活用した「よい授業」に関する日中比較研究:授業研究と通した分析”,(与鸟越隆士、小林由纪、森井结美合著,第二作者),神戸:《兵庫教育大学研究紀要》2014年第45巻,39-52页;
7、“中日聋校手语教学的比较研究”,(与鸟越隆士、小林由纪、森井结美合著,第二作者),南京:《现代特殊教育》2014年第9期,60-62页;
8、“教育中的权力-知识分析:深度访谈的中国经验”,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2期,88-110页;
9、“作为方法的家庭: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南昌:《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1期,3-12页;
10、“叙事资本:对教育社会史、生活史研究的一种深度理解”,武汉:《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46-53页;(《人大复印资料 教育学》全文转载)
11、“表层分析宣言:教育社会理论的张力”,北京:《教育学报》2012年第6期,33-43页;(《人大复印资料 教育学》全文转载)
12、“高等教育场域中的知识建构: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事件的案例研究”,(与张爱华合著,第二作者),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4期,86-99页;
13、“‘西瓜太郎’的故事:教育的发展与文化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4期,133-153页;
14、“今天的孩子:日本的童话,中国的感觉”,北京:《中国教师》2010年第11期,12-15页;
15、“民工子弟学校外来教师的生活世界及其教育实践”(与杨灿君合著,第二作者),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69-75页;
16、“中国聋人的犯罪与教育:一种反思性考察”,南京:《中国研究》2008年春秋季合卷,第7、8期,273-299页;
17、“日本‘聋文化宣言’:权力政治、社会不平等与文化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4期,78-92页;
18、“聋教育改革的社会学思考:非政府组织的‘双语双文化’努力” (与张媛合著,第一作者),北京:《教育学报》2008年第4期,51-57页;
19、“《山彦学校》的故事:生活缀方运动的教育社会学意义”,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3期,117-137页;
20、“谁来教/如何教聋人最合适:教师观点的考察”,台北:《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85-124页;
21、“彼得·潘写作:作为教育思想的少儿文学” (与李黎合著,第一作者),北京:《教育学报》2006年第2期,43-54页;
22、“零度的写作与零度的课程:论‘后现代’教育社会学之意义与可能”,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96-101页;
23、“异乡人的写作:对赛珍珠作品的一种社会学解释” (与仲鑫合著,第一作者),南京:《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1期,126-135页;
24、“课程研究的生活史视角”,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83-88页;
25、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ress among university faculty in China and Japan,(与李竹渝、石坚、冒荣、穆荣华、周义安合著,第一作者) Higher Education (Kluwer), Vol.39, No.3,2000. Pp253-278.
26、“中日两国高校教师精神压力比较研究的统计分析” (与李竹渝合著,第二作者),北京:《数理统计与管理》2000年第6期;
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中日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相关热点

扫码添加好友